少数民族事业发展协同创新中心
学术会议
第五期“新时代民族理论与民族工作研习班”讲座纪要(五)|古典诗词与中华民族的抟成

  20221115日,第五期“新时代民族理论与民族工作研习班”第五场专题讲座开讲(线上)。本次讲座由中央民族大学蒙曼教授主讲,中央民族大学中国少数民族研究中心、少数民族事业发展协同创新中心主任丁宏教授主持。

 

主讲人蒙曼教授

   讲座主要分成两个部分展开首先,蒙曼教授回顾了二十大报告中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论述她通过对二十大报告相关内容的解读指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探索中国式现代化的实现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现代化人才队伍的建设中国外交国际形象的树立和中国叙事体系的建设等均需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其中发挥重要作用

接下来,蒙曼教授指出古典诗词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我们今天的日常生活、党的事业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都息息相关。2019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我们辽阔的疆域是各民族共同开拓的,我们悠久的历史是各民族共同书写的,我们灿烂的文化是各民族共同创造的,我们伟大的精神是各民族共同培育的。古典诗词作为我们伟大祖国灿烂文化中的一颗明珠,本身就映照出中华民族和衷共济的历史进程,情感交融的精神光辉。蒙曼教授从以下三个方面对古典诗词与中华民族的抟成进行了阐述

第一古典诗词是中华各民族共同创造的。“中华民族”的抟成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蒙曼教授结合《诗经》、《楚辞》等载述和商周时期的考古成果回顾了“华夏”“东夷”“南蛮”“西戎”和“北狄”五方之民虽受地理环境影响生活习性“不可推移”,但在精神上始终可以彼此沟通,在共享的审美意趣和文化符码中不断向前发展。起源于“东夷”的商、来自“西戎”的周和中原“华夏”共同构成了中华民族最早的源头,共同孕育了灿烂的礼乐文明和诗歌文化。《商颂》《小雅》《楚辞》等传颂千年,其间商、周、楚各部族的文化符号仍为当下中华民族所共享;《敕勒歌》和《越人歌》作为来自周边民族的诗歌被译成汉文传唱至今,堪称经典一系列名篇无不印证着我国古典诗词是由中华各民族共同创造的事实。

第二古典诗词反映了中华各民族不同的生活场景,及其共同的民族精神。蒙曼教授通过对古典诗词的解读,分别从北方、南方、西方和东方四个方位,展现了不同生活场景下中华各民族始终保持着密切的交往交流交融活动,如刘禹锡旅居巴地,有感于当地山歌创造了《竹枝词》;温庭筠在《送渤海王子归本朝》中直言“疆理虽重海,车书本一家”。不同的生活场景并未妨碍五方民族分享共同的民族精神,这样的共有民族精神集中体现在对家乡和国家的情怀之中

第三古典诗词是中华民族共同的精神财富中国人世代吟诵的古典诗词涵盖了最广泛的题材、最丰富的情感、最具民族特色的审美,贯穿于中华各民族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作为一种代代传承、可以共享的精神财富,其彰显了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饱含了中华民族共同的文化记忆

蒙曼教授指出通过古典诗词中展现的中华各民族生活图景能够看出各民族在生活中不会清楚地划分彼此的界限和文化的民族归属古典诗词更多反映的是中华各民族水乳交融的历程并将持续凝聚中华各民族成员心灵深处共同的文化气韵